三位著名纪录片导演签约云集将来出任艺术顾问兼总导演

2019.8.29

近日,云集将来传媒与著名纪录片导演王冲霄、吴海鹰、张伟杰签约,他们将出任艺术顾问兼总导演。三位重量级导演的加盟,标志着云集将来创作实力的再次升级。新签约的三位优秀创作者都曾为中国纪录片界带来具有高度影响力的作品,而在云集将来的队伍里,王冲霄导演将推动纪录大片创作,吴海鹰导演领衔社会现实类题材,张伟杰导演则侧重人文创新项目的开发。他们的加盟,使云集将来的内容创作实力更为强大。

从本文开始,我们将陆续为您带来三位创作者的专访。一同了解他们各自的纪录片生涯,分享他们对当下行业发展的看法和面向未来的创作愿景。

首期人物:王冲霄

王冲霄

1973年生,纪录片导演。1998年至2017年任职中央电视台,曾任CCTV《东方时空》编导,创办国际深度报道栏目《高端访问》《国际观察》并担任主编。2005年后专注纪录片创作,担任导演、总导演的纪录片作品有《故宫》《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扎溪卡的微笑》《外滩》《我们的奥林匹克》和VR中国国家形象片《本色中国》等。

2017年开始从事虚拟现实技术与艺术的研发,担任总导演的VR中国国家形象片《本色中国》于2018年先后在世界VR大会、改革开放40周年大展上公映,并登陆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在中国两百多个驻外使领馆国庆招待会特别放映。

2018年被中国科学院“小百人计划”引进优秀人才择优支持,致力于“虚拟现实与科学可视化”研究。

讲述 | 王冲霄
整理 | 云小集

很高兴通过这次与云集将来(以下简称“云集”)的合作,使我又回到了纪录片创作的第一线。两年前我从央视离职,更多地转向虚拟现实领域的研究。说起来有一点“出圈儿”了,但心里对纪录片一直没有放下过。


拍摄VR纪录片《本色中国》

我与云集的渊源始于2015年公司建立之初。那时国内文娱产业已经比较火热,热钱大量扑向影视剧、真人秀或综艺,一个纯粹的纪录片公司能否生存,面临着诸多质疑和挑战。然而,在与云集领导层的交流中,他们在公司的架构设计里提出了很多前瞻性的概念和想法,尽管当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真正加入进来,但我一直很关注云集的成长,也看好它的发展前景。

这些年,云集陆陆续续出了很多好作品,并不容易。长久以来,纪录片公司的生存大多依赖政府和官方资源,在商业运营上也无太多可以借鉴的案例。但云集不但走下来了,而且在商业纪录片公司中已走在了前列。

中国纪录片的三次“新浪潮”

若要在今天展望纪录片行业未来的发展,我想有必要回忆一下以前走过的历程。以我个人的亲身经历来看,中国纪录片经历了三次“新浪潮”。

上个世纪90年代,直接电影运动为行业吹来第一阵新风。还记得刚入行的时候,电视台的机器还非常沉重,摄影师一般要身体强壮的男性才能胜任。而90年代,DV的出现突破了电视台对技术和设备的垄断,一大批独立制片的作者型纪录片涌现,如吴文光的《流浪北京》和王兵的《铁西区》等,纪录片人有了更多自由表达的机会。而以电视台为代表的媒体型纪录片也呈现了鲜明的直接电影特征,《东方时空·生活空间》和《纪录片编辑室》,一北一南,以“轻工业”的方式生产了大量精彩的作品。它们用低技术拍高概念,青睐戏剧性故事并竭力接近生活的真相,以较低的成本和工业化的效率创造了一个纪录片的高峰。

但纪录片的表达从来都不是单一的,进入21世纪,以BBC和Discovery等为代表出品的纪录大片拓展了中国人的视野,一部分纪录片人开始思考新的发展方向。2005年,《故宫》给出了一个答案——用高技术拍摄高概念,开辟了中国纪录大片时代,与几乎同期诞生的《大国崛起》一同,将“重工业”纪录片推到了一个很高的起点。此后若干年,中国主流媒体每年都有纪录大片产生,国际合作越来越多,这与快速提高的经济实力有关,也呼应了中国文化复兴的政治需求,它成功地为纪录片找到了一个新方向,但也使电视台投资制作的媒体纪录片中,个性化表达空间逐渐收窄。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剧照

最近的一股浪潮则由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掀起。在延续“重工业”色彩的同时,《舌尖》的新意在于用“重”技术去呈现“吃”这样一个“轻”题材,一扫之前各类大片不接地气的弊端,获得空前的成功,成为中国媒体纪录片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而今天,高技术、低概念成为了新的趋势,《舌尖》系列其实有对中国人生命状态非常深刻的关注和呈现,但很多跟风之作就未必达到这样的境界。

纪录片“以小博大”的能力

这些年,国内重工业纪录片投资总额可能已达到一个天文数字,但这其中不乏投入大而观众不买账的作品。加上去年以来,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影视行业投资规模大幅缩小,广告甚至出现断崖下滑的情况,纪录片或许需要一点新思路了。

不管是过去还是今天,纪录片都讲必看性和代入感。必看性指的是这个题材、这个故事,你一说起就能引起别人的兴趣;而代入感,指的是能让观众产生强烈的移情,与主人公产生共鸣。而一些大制作之所以事倍功半,原因就在于它的故事或题材可能并不有趣。

面对现在的大环境,有人或许动摇了信心,但我想,这对纪录片而言或许正是一个机会。至少新一代的创作者们可以开始思考新的出路。


云集将来制作的首部都市观察跟拍式纪录片《可以跟你回家吗》,2019年5月上线。

相对于电影、电视剧、大型综艺而言,纪录片本身具有投资规模较小的特点,或者说,投资小的纪录片若做得好,也可能有很大的收视回报和经济回报。它在影视行业中最具备“以小博大”的能力。

今天的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时,已不会刻意去划分所看是电影、电视剧、综艺还是纪录片,观众在意的就是观影感受。因此突破点就在于对必看性和代入感的进一步思考。在我看来,新一代纪录片创作者的知识背景、对受众心理的把握、以及他们影视语言的综合素养,都已大有进步。对于像云集这样拥有优秀年轻导演资源的商业纪录片公司,我尤其相信,一个好的故事,可以通过成功的艺术表达获得高回报,同时鼓励更多年轻人的个性表达。

个性化表达
和沉浸式叙事语言的发展

回看已经发生的三次“新浪潮”,会发现变化周期越来越短。也许就在一两年内,新的纪录片生态就会出现在大家眼前。而变化可能会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纪录片情感的表达更为直接,更强烈地宣泄和释放;另一个是从技术角度而言,沉浸式的视听语言会做得更好。

最近两年让人感受到有冲击力并广受欢迎的纪录片形态,情感宣泄都更为直接,我们说叫“爽片”。它的出现与快节奏、个体化的网络传播特性有关。而之所以说这种样态可能成为一个大趋势,还因为随着技术门槛变得越来越低,独立的个性化创作正在增多。

今天,技术的壁垒被再度打破。索尼α7这样的轻便器材已可以拍摄4K高清画质素材;一部手机也可以拍出很好的画面;加上如FinalCutPro这样的软件,顶多再配一点录音设备,独立的个体也完全可以驾驭前后期工作。这让我们又回到了一个可以用低技术做高概念的时代。但这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上升到新的层次,因为创作的主体发生了变化。今天的年轻人有着他们对这个时代、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的独特感受,他们对情感的处理不像我们这代人那么收敛,他们更直接更有力量也更容易与观众共鸣。因此,能通过更自由、独立的个体创作方式来进行传达。

至于沉浸式叙事语言的发展,它强调的不是某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视听语法上的转变,是指导演对空间、对人物和空间的关系更为重视,并能通过各种手段让观众以不一样的方式体验故事。


VR拍摄设备调试

在现阶段,VR(虚拟现实)技术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沉浸式体验手段,但这只是其中一种技术手段,未来完全可能出现别的形式。而不论这个形式是什么,从大方向来说,人类的叙事一定会向沉浸、互动的方向发展。它如同蒙太奇语言对于电影的意义,虽然晚于电影的诞生,但最终能够长久地、深刻地影响电影的叙事方式。

2018年,我进入中国科学院筹建未来媒体实验室,致力于“虚拟现实与科学可视化”研究,其目标之一,就是探索和研发沉浸式的叙事语言。相信,通过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我们的发现能助力纪录片新样态的诞生。也许再过十年二十年,这种语言才能相对成熟,从“我看故事”到“我在故事中”。今天被动观看的方式,在未来的人们看来一定会变得不可思议;未来的电影,人们可能会因为不能走进这个故事而感到奇怪。


2018-2019年云集将来部分已出品和在制项目

今天,云集将来已成长为一个拥有全案能力、可持续进行工业化生产的纪录片公司,并与全网生态保持着紧密联系。我期待,一种拥有新语态的纪录片作品能从这里诞生。期待在未来的纪录片行业中,我们不仅能看到重工业打造的“大片”和轻工业质感的“小而美”,还能看到更多充满个性和创新性的自由化表达,由此共筑一个更为良性的纪录片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