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公路书写中国故事,这部纪录片呈现了怎样的“最美公路”

2018.11.25

以公路为载体,纪录片《最美公路》创新形式讲述中国故事,其在拍摄手法,叙事结构,主题表达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

中国的路,跨越山河,通向未来。改革开放40周年的进程中,道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随着镜头的延伸,一系列问题被抛出:为何会有路?怎样造出一条路?路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这正是《最美公路》在整个节目里,试图去解答的问题。

近期,纪录片《最美公路》在东方卫视和优酷、腾迅视频开播,受到众多关注并收获了不错的口碑,豆瓣评分达到8.5分,全片互联网点击量超5000万。

《最美公路》由云集将来传媒制作,节目将镜头对准中国公路,画面精美、叙事巧妙,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在全景式展现公路之美、中国之美的同时,生动讲述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故事。通过镜头和故事的呈现,节目试图让更多的人知道,中国还有这么多不为人所知的绝美公路。

双线叙事,描摹“最美公路”

《最美公路》以挂壁、跨海、飞天、遁地、越野、通途六个不同主题分集,每集以公路设定一条主线,把嘉宾体验作为节目副线。

如,第一集《挂壁》以“最美公路闪耀着中华民族的壮美人格”为主线,讲述郭亮挂壁公路和滇缅公路建造过程中震撼人心的故事;第二集《跨海》,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线,选取胶州湾大桥、杭州湾大桥、永吴公路和庐山西海公路,探寻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技密码;第三集《越野》以“多彩的民族文化”为主线,展示京新高速和绥满高速沿线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第四集《通途》以“领略世界最顶尖的公路技术”为主线,主创人员沿着雅康高速、映秀卧龙公路蜿蜒前行,见证灾难过后的家园复兴。

每集节目中,主持人骆新、蒋昌建邀请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青年舞蹈家朱洁静、职业赛手高华阳、彝族音乐人莫西子诗、战地摄影师梁子等嘉宾,驾车实地探寻中国最美公路。没有刻意说教,嘉宾也只充当“领路人”,节目用双线结构,来丰富内容叙事,也令节目多了些可看性。

以公路作为拍摄主体,《最美公路》把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和成果,通过推、拉、摇、移的镜头变化和无人机航拍视角,使观众的视野得以放眼天际,一幅幅美丽中国画卷在观众眼前徐徐展开:悬挂于太行山绝壁的河南郭亮挂壁公路,被誉为“中国最险公路”,展现了建设者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胶州湾跨海大桥如丝带般缠绕于渤海之上,见证了我国造桥科技的日新月异;京新高速横穿巴丹吉林沙漠无人区,天堑变通途的今昔对比让人一目了然。

讲述公路中蕴藏的“最美故事”

遍布全国的公路、桥梁、隧道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动脉,也让深藏各地的美景与风土人情为更多人所探寻与发现。《最美公路》不仅展示了让人心旌神荡的美景,还挖掘出了路背后的故事,记录公路造福的一方人民以及旅者一行的趣事感悟。

如何来讲这个以路为名的故事?

《最美公路》立足精美画面和双线叙事结构,讲述了一个个公路与人、公路与自然、公路与时代、公路与国家的故事。

由七百二十步石阶组成的狭窄难行的悬空天梯,是村民们仅有的出入之路。他们买东西难、看病难、嫁娶难、小孩上学难。第一集《挂壁》中,河南新乡郭亮村13位村民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一条挂壁公路,彰显了时代愚公精神。1972年,郭亮村13位村民历时5年半,凿开26000立方米的山石,凿坏3000个锤头,修通了连接崖上与崖下的公路。对此,嘉宾高华阳说,“愚公移山最能代表中国人勤劳勇敢的精神”。

对于公路题材创作来说,最大的难点,就是如何做的和其他的公路片不同。《最美公路》通过六个主题,将目光聚集在不同特色的公路上,并尝试通过故事与公路“对话”。

第二集《跨海》中,位于江西庐山的西海公路采用桥面径流收集系统,将公路上的废水、污水等引流到沉淀池中,以此保护水源地的安全。本集领路人舞蹈演员朱洁净的加入,也为节目提供了一个更柔软的视角去展现跨海大桥建造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感。在她看来,一条条公路和大桥并不是冷冰冰的建筑,而是充满着人性和哲思的艺术杰作。在亲身体验后,朱洁静颇有感触地说,“我们并不是要以科技力量征服自然,而是要通过科技智造寻求与自然和谐共生”。

正如节目伊始解说词所言:“最美公路”既是视觉大美之路,也是通向文化繁荣、生活幸福、民族和谐之路,“最美公路”更是“一条家国之路,不屈不挠的民族自强之路,也是无数先人重重踩出的生命之路”。

纪录片《最美公路》以公路作为载体,创新形式讲述中国故事,其在拍摄手法,叙事结构,主题表达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


作者 | 王凯

编辑 | 饶文渊 王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