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睡得好吗?纪录片《追眠记》直面国人“睡眠”痛点

2018.5.21

随着中国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在变得精彩的同时也变得很有焦虑,睡眠质量不容乐观。这是为什么?近期,由“一直试图改变中国人睡硬床习惯的”0压床垫品牌Mlily梦百合、云集将来传媒耗时两年制作出品,首部关注国人睡眠状况及背后社会课题的现实题材纪录片《追眠记》,还未播出就引发广泛关注。

该纪录片通过社会调查、文化研究、心理分析、科学实验四个维度,诠释了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强压力下,人们遭遇的睡眠困境及其成因,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出路。该片已定档东方卫视,将在5月21日/22日晚22点档播出。

关注普通人的睡眠“小事”,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发受众情感共鸣

如何讲故事,怎样讲好故事是一部纪录片能否打动人的关键要素。与许多纪录片的叙事方式相似,《追眠记》立足通过从个体细节中,感知捕捉普通人睡眠“小事”背后的情感思索。

睡不着或许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睡眠问题,年轻人焦虑工作、中年人焦虑生活、老年人焦虑子女。《追眠记》的摄制组将镜头深入到最普通的人群,讲述那些有着切肤之痛的分分秒秒。

距离高考仅剩100天,这场影响命运的考试,牵动着无数个家庭的心,守望着不眠之夜;抑郁症患者深受失眠困扰,无休止的治疗和苦苦守候的老父亲,有着说不出的苦衷;一年跑15万公里的货车司机,三分之二的日子就睡在这移动的“床”上,他们见过从深夜到黎明的大半个中国;90后妈妈承担着抚养孩子的重任,生活的窘迫和内心的仓促让她一次次在夜晚偷偷哭泣;村庄里的独居老人们夜夜辗转,无法放下对孩子们的思念和牵挂。

这些人的故事,构建的只是一个侧影,但却直击时代的痛点。还有一批人,或许我们更为熟悉,他们是“不能睡”的人,从事的职业决定了他们的生活的状态。

在四大会计事务所工作的南希,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朝九晚五的平凡日子,并非想要的生活,熬夜拼搏做出一番事业,才是人生梦想。顶着“创业者”头衔的小微企业主,每晚睡在公司,四五个小时的休息已是奢侈,在他看来人生要争分夺秒,因为“死后自会长眠”;重症监护室的医生、电竞主播、综艺导演,这些职业角色,似乎注定与睡觉无缘,他们的真实状态也被一一记录了下来。

《追眠记》运用细微而温暖的镜头,真实而富有力量的同期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当代社会多角度的“浮世绘”,巧妙但温馨的是,他们所共同面对的,其实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睡眠问题。

个体和现实的关联,让我们看到创作团队关注现实、体察社会基层的人文精神。总制片人蔡懿鸣说:“我们并不是只为发现问题而来,我们花很长时间去陪伴我们的拍摄对象,去记录他们走出困境的过程。对我们来说,这也是责任感的一部分。”

节目尾声部分,抑郁症患者在朋友的陪护下,用体育锻炼调整精神状态,第一次露出了微笑;卡车司机在几天几夜的风雨兼程后,回到家里,喝上妻子熬制的一碗热粥,终于能睡个好觉;留守老人终与家人相聚,其乐融融,社会志愿者也将长久地关心和陪护他们。以温暖、向上的力量感动观众,用讲故事的方式带来思考和改变,是《追眠记》最大的闪光点。

《追眠记》邀请青年演员吴倩担任旁白,这位武汉姑娘的声音理性而温暖。繁重的拍戏任务,让她不得不牺牲睡眠时间,熬夜是家常便饭。她说:“这部纪录片让我感触很深,对我是个很好的提醒,我相信它能唤起人们对睡眠问题的重视“。

“追眠”的人睡得更少,只为让科学回答如何“睡得好”

根据最新统计数字显示,近七成的中国人受到失眠困扰,其中26.6%的人每周都会失眠,6.4%的严重者每周失眠次数达3次以上,严重失眠者的比例为16.8%。

“关于睡眠这方面的话题,之前不太有人涉及,就算有,也大都是从科学的角度切入,从社会化角度去做是很少的。科学与社会,是这枚硬币的两面,我们想从这两个方面,把问题讲深讲透。”这是执行总导演袁博对于《追眠记》的初心。

之后仅是资料收集、人物排查、前期调研,就花费了团队半年时间。“我们前后采访和记录了50多组人物,最后用到片中的不到一半。他们来自天南海北,背景也各不相同。有些拍摄对象沟通起来比较困难,我就花三个月与他谈心、相处,最终说服了他。“

作为本就工作最久、睡得最少的职业媒体人,蔡懿鸣笑称:“这次受到题材的限制,必须起早贪黑,因为要拍到人们睡觉。“袁博说:“我们平均工作结束在凌晨三点以后,早上开工在六点以前,一般都睡在车里、田埂边、楼道里,还有办公室的椅子上。”

除了展现人生百态,摄制组还试图以科学的方式解释睡眠的核心问题,国内外顶级研究专家和前沿科技团队出现在《追眠记》中,剖析人们的睡眠习惯和观念误区,就树立正确睡眠方式进行启蒙。

节目回答了诸如“睡硬床和睡软床哪个好”“睡前喝茶喝酒有什么影响”“晚间看手机和睡眠有什么关系”“睡眠不好对记忆力的影响有多大”等诸多日常问题。由黄志力带领的复旦大学睡眠课题组,通过科学实验探究影响睡眠质量的原因,提出了诸多极具借鉴意义的助力睡眠理念。

《追眠记》总顾问、梦百合家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倪张根指出:“光线强弱、空气质量、房间噪音等,这些东西我觉得大家都特别容易理解。但是床的软硬度问题,是睡软床好还是硬床好,这样的问题,人们多少还是因为传统观念受到非常大的影响,所以我们早在2011年就提出了0压床垫的概念。我们觉得如果最终通过这样一个纪录片能够唤醒中国人对于床的理解,对于健康睡眠、骨骼的保护意识,能给到诸如老人和小孩这部分对于睡眠没办法提要求的人群一些提醒和帮助的话,我觉得是另外一种社会价值层面的成就。”

坚持人文情怀,聚焦现实题材为创作导向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看似普通的睡眠问题,其实与社会环境、经济活动、生态环境、文化观念息息相关。关注现实、关切身心、关照自我,优质的纪录片应该在人文情怀的应然、现实主义的使然和探索问题的必然中,找寻内容主题、呈现形式和表达深度的最大公约数,以此引发最大程度的同心同理,做到“三性统一”。

其实,这并不是纪录片第一次尝试这样的创作导向。近年来,从《高考》《生门》到《生命里》,再到《追眠记》,虽然选题不同,但无一例外的是它们都是以现实主义为创作导向,以“小大正”为恪守的准则,对准某一社会群体,把普通人放到舞台中央,通过长期的纪实拍摄,细致入微地记录人物命运、时代步伐和生活原貌。比起刻意追求大投入、大明星、大制作的一些综艺和电视剧来说,这样的纪录片或许才是当代社会和观众真正需要的精神食粮。